肛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号小课堂想减过年肥,避开甜蜜陷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
春节假期大吃大喝一时爽,开工了摸摸肚子哀叹胖三斤,不少人已经迫不及待开启节后减肥模式了吧?大鱼大肉吃腻了,低糖低脂自律起来。那么,无糖食品、低热量食品可以随意吃吗?多吃水果能变瘦么?北京号小课堂提醒您,这些“甜蜜陷阱”要知晓,运动减肥也要悠着点儿。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什么是无糖食品?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食品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克或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按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的甜食品。但无糖食品必须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目前,在我国已经批准列入使用卫生标准的糖醇类食糖替代品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和乳糖醇,允许其在糖果、糕点和饮料中使用。用糖醇制取的食品,才能称无糖食品。非营养型甜味剂又称“高倍甜味剂”,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单纯用高倍甜味剂配制的食品,一般称无热量或低热量食品,如用阿斯巴甜可配成无热量饮料,但一般不称作无糖饮料。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批准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只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都是安全的。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医院药事部翟晓雨医生提醒大家要擦亮眼睛,不能因为标记无糖,就随意摄入。(1)无糖饼干、蛋糕原料本身就是淀粉。且制作过程添加牛奶、鸡蛋和大量的油脂。食用之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吸收入血后,血糖也会升高。(2)奶茶杯上的无糖,只是没有额外加糖,本身热量就很高。(3)甜味剂食用需适量。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反而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出现“胰岛素抵抗”等,甚至引发各类肠道健康问题。(4)学会看食物配料表。看是否含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词。可优先选择糖醇类的天然糖类替代品及功能性低聚糖,吃的时候当然也要控制量;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水果吃不对可能比吃肉更易胖水果中的糖主要有三大类:葡萄糖、果糖、蔗糖,它们不仅化学结构各不相同,甜度差别也很大。其中果糖最甜,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1.7倍;其次是蔗糖;之后是葡萄糖,其甜度约是蔗糖的0.7倍。克果糖的热量约为大卡,克蔗糖的热量约为大卡,克葡萄糖的热量约为大卡。对比一下,克鸡肉的热量为大卡、克羊肉热量为大卡、克牛肉的热量约大卡。由此可见,水果要是吃不对,可能比吃肉更易长胖。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专家提醒,有些水果,虽然吃起来不甜,甚至酸酸的,也可能含有很高的糖分,高血糖、肥胖人群更要少吃,比如:火龙果果肉微甜,但每百克糖分在14%左右,并且其中近70%-80%为葡萄糖,升糖速度较快。人参果没什么味道,糖分高达18%。百香果吃起来酸酸甜甜的,糖分达到13%左右。山楂助消化,但是其糖分高达22%。有些水果吃起来甜,但含糖量未必高,日常可以适当多做选择,比如:草莓低糖水果的典型代表,每g的含糖量在6%左右,热量约32大卡,而且其膳食纤维丰富,升糖指数也只有41,属于低GI水果,很适合减肥人群、糖尿病患者。哈密瓜每百克糖分在7.7%左右,每百克的热量34大卡。芒果虽然是热带水果,含糖量并不是很高,每百克约7%左右,而且热量约35大卡,膳食纤维比草莓还高些,1.3g/g。此外,还有一些水果口感好但热量很高,比如:牛油果热量指数比猪肉还高,克瘦猪肉大卡,克牛油果大卡。榴莲每克热量高达大卡,其中脂肪含量4.1%。突击锻炼当心身体吃不消说起减肥,离不开两个方面,饮食和运动。过节胖三斤之后,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制定了锻炼计划?在这儿给热情高涨的您提个醒,运动贵在坚持,强度和时间要适度。医院运动医学科张海龙医生建议,要逐渐适应运动强度,突然大量的运动会让身体面临不少考验:肌肉的糖原储备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突然增加的运动负荷,大量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堆积影响运动的发挥;现有的肌纤维数量和长度,肌腱的韧性以及骨骼的结构也难以快速应对陡然增加的力量或速度要求,而且超负荷的运动超过了肌肉、肌腱和骨骼的耐受阈值,可引起肌肉、肌腱拉伤或者应力性骨折,特别是在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热身活动的情况下,高强度运动易导致各种运动损伤。正确启动运动锻炼,可以有效地激活身体潜能,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强度。在每次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使身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体育运动要求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高度默契地配合,达到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量。而这一运动状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通力合作,保障氧气与营养物质的足量供应和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循序渐进的过程让身体上述系统逐渐“平滑”地实现步调一致,可以减少运动中由于各器官功能不匹配带来的不适或疾病,并最终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运动训练遵循“超量恢复”原理,在每次锻炼的基础上再强化一小步,在接下来的恢复过程中,身体会提升相应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更强的锻炼水平。记者赵晓路实习生陈宇辉图片据新华网科普中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