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http://www.jk100f.com/<
无糖气泡水的爆红,“0糖0卡”成为了食品领域炙手可热的口号,但严格来讲,能够做到0糖0卡0添加的食物,也就只有水。
其实,0糖、0卡、0添加是互相独立的概念。它们,到底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
0卡路里≠0热量,无糖≠不含糖
由于这种三0(0糖0卡0脂)饮料的出现,很多原本不爱喝饮料的人也开始购买饮用,因为觉得无糖无热量,口感还比白开水更好,喝起来心里没有负担,更有人拿三0饮料代替白开水。
其实,标榜“0卡路里”“无糖”的无糖饮料,并不是就真的一点热量都没有,也并不是含糖量为0,只是量非常低而已。因为,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当食品中的能量低于17千焦/克(固体)或毫升(液体)时,就可以声称0能量。当含糖量低于0.5克/克(固体)或0.5克/毫升(液体)时,就可以声称含糖量为0。
“0糖”可能使用了其他的糖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糖”理解为蔗糖(或者说白砂糖);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各种单糖和二糖的统称,除了蔗糖,常见的还包括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等,而这些实际上也属于糖。
但是,很多商家把“无糖”概念偷换成了“没有添加糖”,比如“无糖奶茶”的检测经常发现“含糖”,往往就是来自于牛奶的乳糖或者植脂末中的糖浆。还有一些是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比如用麦芽糖、糖浆、浓缩果汁作为糖的来源,却也宣称“无糖”。有的商家更有节操一些,宣称“无蔗糖”——从法规角度说,这跟用其他的糖不矛盾,而是利用了许多消费者把“蔗糖”等同于“糖”的认知,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专家的建议是,如果看到宣称“无蔗糖”的食品,认真地去看看配料表,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0糖”与“无糖”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含糖也不用甜味剂,因而没有甜味。从健康的角度说,这样的“0糖”“无糖”是最保险的。对于婴幼儿,“0糖”“无糖”就应该是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含糖,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一般而言,甜味剂的甜味跟糖有一定差异,有一些人工甜味剂还有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不过这只是说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完美”,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相同的甜度下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
简而言之,如果可以不需要甜味,那么不用甜味剂的“0糖”是最好的;如果实在难以舍弃甜味,使用甜味剂的“0糖”“无糖”也还是一个可接受的健康选择。
“0卡”不重要,关键是卡路里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通常用“千卡”来标示。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1千卡约等于4.2千焦,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只有水不产生热量。在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而糖醇因为甜度低,所以用量大,热量不能忽略。在常见的糖醇中,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而其他的糖醇,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0卡”,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因为,赤藓糖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所以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0卡糖通常用于饮料中,烘焙食品等都可能因为用量较大而带来腹泻风险。
实际上,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而应该